来源: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
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注明“转自(或引自)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网( http://wts.sxxz.gov.cn/ )
碧山寺,原名普济寺,亦称广济茅蓬,是大白塔以北2公里处的一座古刹。寺庙平面布局为长方形,占地面积19865平方米,殿堂、房屋108间,石碑15通。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(471-499)年,它与五台山最早的寺庙佛光寺、清凉寺、大孚灵鹫寺(今显通寺),都是同一时期的寺庙。始名北山寺,简称北寺,因其是凿石为寺,又名石北寺。据记载成化二十二年(1486),由圆照寺住持孤月禅师募缘、捐资,在此重建寺庙,期年而成,朝廷赐名“普济禅寺”。尔后,从弘治五年(1492)到正德七年(1512),明孝宗敕谕,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,使普济寺成了一座“丹?灿烂,金碧净光,????凌切云霄”的古刹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)清圣祖改寺名“碧山寺”,1983年国务院将其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,1986年被列为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从中心区驱车而来,路两边高大茂密的杨树遮天蔽日,一路相伴的清水河也隐于浓浓的绿色中,是怡然自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牌楼,面宽15.3米,进深5.8米,三门四柱,当心间高大凸起,柱后安设斜戗,立架稳定。檐下斗拱密致,雕工精细。中间楼檐下,正面嵌有“清凉荟萃”牌匾,其上又嵌有民国18年(1929)所刻“清凉胜境”牌匾。匾上还刻有“住持果定募缘重修”字样。背面嵌有“蕴结灵峰”牌匾。其上又有“敕赐名山”牌匾。
天王殿穿过牌楼有一条约20余米长的青石通道,道两旁林木参天,浓荫覆地。小路尽头有两尊石狮,镇守于山门殿前。山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。此殿为三门楼,气势宏大,门额上方悬有横匾一块,上书“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”几个溜金大字,为民国十八年(1929)山西省绥晋公署参议、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所题。该殿面宽5间,22.7米,进深3间,12.7米,占地面积288平方米。天王殿内弥勒佛居中,两侧为四大天王。佛经上载四大天王都住在须弥山。须弥山腰有一座犍陀罗山,山有四峰各住一天王,合起来就是四大天王,四大天王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几乎都有。黑脸南方增长天王,手握青锋剑,他负责刮风。白脸东方持国天王,手按琵琶琴弦,他负责调;黄脸北方多闻天王,手擎宝伞罗盖,他负责雨;红脸西方广目天王,手持青龙一条,他负责顺。他们的职能合起来便是“风调雨顺”,护法保国、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
雷音宝殿 又称毗卢殿。面宽五间,25.3米,进深三间,18.7米,殿门上悬挂“雷音宝殿”金字牌匾。殿内中塑毗卢遮那佛,金脸金衣,端坐在莲花座上,头顶宝盖,身后置华丽的背光。两侧侍立的护法神,一是大梵天王,一是帝释天,彩塑,金脸金衣,他们本是印度天神,这里已完全汉化,一派帝王形象。殿内两侧各有金妆塑像6尊,合称十二圆觉菩萨,即文殊师利、普贤、普眼、金刚藏、弥勒、清净慧、威德自在、辨音、净诸业障、普觉、圆觉、贤善首。塑像比例适度,线条分明,色彩鲜艳,形象端庄,代表了清代雕塑的风格。殿内梁上悬挂着乾隆皇帝书题的“香林宝月”金字牌匾,还有两处题字。分别记着“大清康熙三十八年重修”、“公元一九五二年补修”。
戒坛殿 门额上悬木匾一块,上书护国戒坛,该殿五间、进深17米。殿内正中有绿青石砌成的戒坛一座,须弥座四面雕刻莲瓣。相传北魏时高僧法聪于此处开讲《四分律》,当时筑有戒台。现存戒坛,可能是宋代改建的。戒坛上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,身披袈裟,右臂裸露下垂,掌心向里,左臂平端于腹前,掌心向上,拇指弯曲,作说法印。背后设华丽背光,释迦牟尼佛面颊圆润丰腴,两耳垂肩,弯眉细目,凝目下视,面容慈祥,一派普济众生之态。佛身洁白晶莹,雕刻精细,衣着金色,自然流畅,艺术感染力度强。这尊玉佛是民国十八年(1929)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送给碧山寺的。大殿两侧是脱沙十八罗汉像,工艺精细,形象生动,是清代顺治年间由姑苏塑成后,由京都送碧山寺供奉,也是少有的文物珍品。下面我给大家重点解说一下戒坛。戒坛即为佛教信徒受戒的地方。《中国佛教》一书中讲,一般传戒,信徒需受三坛戒,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。
沙弥戒为一坛戒。受了一坛戒的通称沙弥,男性叫沙弥,人称小和尚;女的叫沙弥尼,人称小尼姑。二坛受比丘戒。只有此戒才在这座戒坛上举行,受戒时要有“三师七证”参加才有效。三师是戒和尚(授戒主师)、羯磨师(主持受戒仪式的法师),教授师(教授戒规的法师)。七证,就是七位作证的和尚。只有受过此戒的僧人才算取得正式僧、尼资格。这座戒坛顶棚周围有佛像1000尊,叫做“千佛围绕戒坛殿”,象征在举行仪式时有千佛前来参加,表示受戒仪式的隆重。三坛受菩萨戒。这种戒一般大佛殿举行。菩萨戒,佛家叫“热顶”,就是在头顶上和时烧点,人称烧香疤。目前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》第十四条明文规定,废止烫香疤的做法。
藏经阁 在戒坛殿背后的后高院。两院之间一垂花门,穿门而过即可看到后高院上面的藏经阁,二层楼,面宽五间。屏风上挂着刻有“碧山寺”的铜匾一块,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所题。进入藏经阁,我们会看到殿内一弥勒佛,高5.4米,两腿下垂,双足登地,高座于须弥座上。头部伸到二层楼上,肩上有肩花,左肩有宝壶,右肩有法轮,是表示未来之福。
钟鼓楼 中轴线两侧,东面有钟楼,西面有鼓楼。钟楼上原有石匾一块,刻着“龙吟满天”,鼓楼也有石匾一块,刻着“虎啸群惊”。现在钟楼内有铁钟一口,高1.4米,口经有1.18米,铸于正统三年(1438)。另东面有伽蓝殿三间,内供关公像一尊。西面有祖师殿三间,内供达摩祖师像一尊。山门外西南,有小石塔十座,石碑两通。一通是“孤月禅师塔铭碑”,立于弘治三 十七年(1504);一通是“普济禅寺第十七代住持晓会和尚灵塔行实碑记”,立于喜庆二十三年(1818)。
上一条:宝华寺
下一条:北台顶 |
返回列表 |